如果说派出所是公安机关的前沿阵地,那么警务站便是派出所的“一号窗口”。
“以后咱们还是好邻居!”在定海城东派出所芙蓉洲路联勤警务站,一起持续近半年的邻里漏水纠纷双方当事人近日握手言和。这是定海警方做实做优联勤警务站的一个缩影,也是探索基层治理“最后一公里”的有益实践。
近年来,定海警方聚焦“整体智治、高效协同”,不断融入基层治理体系,延伸基层警务触角,倾力打造党建统领下的“联动联治、以智助治、共治共享”的特色联勤警务站13个,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。
联动联治 点燃基层治理动力引擎
定海警方充分发挥联勤警务站信息收集多元化、指挥调度一体化优势,坚持以党建为引领、以实战为导向,创新“党建+综治+警务”工作模式,在各联勤警务站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联勤党支部。
“以前大家都是各自处理各自的事项,耗时、效率低。现在有了联勤党支部,实行集中办公,各单位权责也清晰了,遇到边界模糊的事都联合处理,不仅提升了工作效能,也增进了相互感情。”塔山联勤警务站站长杨志良深有感触。
根据社情、民情及工作侧重点不同,联勤党支部除按需入驻社区、综合执法、市场监管等部门人员外,还商请劳动保障、司法等部门及军嫂、新居民等群体的党员代表加入联勤党支部,在辖区形成多层次、全覆盖的基层治理新格局。
定海警方还结合辖区实际,将“枫桥经验”从陆地“嫁接”到海上,整合港航、海事、渔政等部门,打造海陆一体、多元共治的联勤党支部,共同守护“海上平安”。
如今,定海各联勤警务站通过建立“联勤党支部”,从“单兵作战”变为攥指成拳的“警务大联盟·平安共同体”,真正实现力量互补、效能提升,最大限度帮助群众解决烦心事。
以智助治 助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
“这么晚了,民警还火速到店里处理问题,真是感谢啊。”4月2日凌晨2时,一起醉酒纠纷快速处理完毕后,烧烤店老板十分激动。依托智慧化警务平台,芙蓉洲路警务站站长杜恒达通过酗酒滋事人员库的智能预警功能,仅用1分钟就赶到现场,化解了纠纷。
今年以来,定海警方紧紧围绕基层社会治理体系,依托“公安大脑”试点建设,坚持技术、机制、体制多轮驱动,以创建24小时服务群众的“便利店”、重点区域“桥头堡”、群防群治“主阵地”为目标,着力打造警务站2.0升级版,努力实现一站式解决群众烦恼。
“不出园区也能办成事!”“没想到,10分钟就找回我老乡被偷的包了。”“现在真的是数据多跑路、群众少跑腿……”借助现代化科技力量,以“智”助“治”的故事,每天都在定海各联勤警务站上演。今年以来,各联勤警务站警情回访满意率在99%以上,1分钟出警率达100%。
不仅如此,自助办理机、联勤保障室、矛盾调解室等功能区不断更新完善,许多原来必须到派出所“见面办”的事项,在联勤警务站都可以“一站办”“自助办”,甚至是“指尖办”,着实为基层社会治理插上了智慧的翅膀。
共治共享 凝聚基层治理强大合力
今年以来,定海警方坚持发动群众、依靠群众,共同开展平安守护、社区治理、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,组建“吹哨报到”联盟共同体入驻联勤警务站,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新动力。
近日,骑手小组成员陈东东发现2名男子在定海凯虹广场附近因停车发生纠纷,立即在“吹哨报到”联合群推送现场情况。不到30分钟,这起纠纷被大家联合化解。“说实在的,加入‘吹哨报到’联盟共同体,让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。特别是成功化解他人的矛盾后,更是感到自豪。”陈东东腼腆地说。
从快速反应、高效运作、方便群众的角度出发,“吹哨报到”联盟共同体由辖区商铺、律师事务所、外卖员等11个社会团队组成,并根据职能分为商铺店店联防组、走失老人儿童救援组、每日轮值守护组等小组,依据事件的轻重缓急情况,建立“快捷哨”“应急哨”“联合哨”响应制度,确保工作取得明显成效。
“接下来,‘吹哨报到’联盟共同体不仅会继续在城区实行,也会在农村、海岛各联勤警务站落地,实现服务不留盲区,群众幸福指数不断上扬。”定海公安分局治安管理大队副队长王英介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