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朱超峰
海,蔚蓝无垠;岛,浪涌风恬;湾,舒适安逸;岩,嵯峨苍劲。这里是海上牧场贻贝之乡——枸杞岛。
作为“贻贝之乡”,枸杞岛的贻贝养殖面积,足足超过1500个足球场大小,撑起了全国40%的贻贝产量。远远望去,养殖贻贝的白色浮球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点点银光,与整齐排列的渔舟一起,点缀着这座“蓝海牧岛”。
海域警长
常态化守护千里海岸
伴随着海洋产业的兴盛,涉海治安隐患也出现了抬头的趋势。对此,嵊泗公安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深化“海域生态警长”机制,根据贻贝养殖及岛礁保护区域划分,科学设置了四名“海域警长”,实行海上责任区包干,为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。
6月2日,枸杞派出所“海域警长”任可汉与渔政部门在巡逻检查中发现刘某驾驶“三无”渔船开展非法捕捞作业,当场将其抓获并带回所内进一步处理。
“‘三无’渔船非法捕捞严重威胁了海洋生态环境和海上作业秩序,是我们重点联合打击的涉海违法犯罪行为。”枸杞派出所副所长毛筱鑫介绍。去年以来,枸杞派出所常态化运行海上牧场联勤警务站,完善涉事部门“一键响应”机制,特别是今年“夏季行动”开展以来,进一步加强海域巡防力度,共计查获违规船只7艘,抓获涉案人员7名。
智治护航
数字化建设海上牧场
枸杞岛有着16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,全岛8名常驻警力。如何在警力有限的情况下进行海域治理?为此,枸杞所依托“公安大脑+智治海安”整体布局,强化科技支撑,赋能“海上养殖牧场”治理,全力打造“智慧岛”。
在枸杞乡干斜海上警务室,民警何远锋正全神贯注地操控着无人机对辖区全部2796块贻贝养殖桁地开展例行海上巡逻;另一边,所内综合指挥室,教导员郑实通过“海上养殖未来牧场应用”系统,结合现场无人机传输回来的实时画面,逐一标记养殖桁地及养殖户信息,扫描生成“海上牧场”三维海图,网格化建立养殖管理数据库,“一户一档,一地一档”,实现养殖要素全环节云端检测。
“以前这种工作都是要民警们坐船出海,对一块一块桁地开展信息核查登记,耗时耗力而且效率慢,现在有了这些高科技支撑,只要2名民警配合,辖区全部1.68万亩养殖海区的基础信息只要一天就能录入完毕。”郑实介绍。
目前,枸杞乡510户养殖户、886艘养殖渔船已全面实行数字化管理。“海上养殖未来牧场应用”获评全省数字经济系统首批地方特色应用。
发动群众
“网格化”开展海上自治
“这串贻贝苗的问题,你们两个人做得都不对。现在都别吵啦,听我说两句!”6月4日,干斜村两位养殖户因为收割贻贝苗的事情发生了争吵,你一言我一语,甚至险些动起手来,枸杞乡干斜村养殖户“吹哨员”李师傅闻讯赶来,做起了调解工作,在他动之以情、晓之以理的劝说下,两位养殖户逐渐冷静了下来,最终握手言和。
李师傅是群防群治组织“养殖户吹哨员”中的一员,在当地贻贝养殖户群体中说话很有分量,在日常开展的“自治”巡防工作中,他带领其他“吹哨员”们,组成了“二包一”海上“解纷”最小单元,自主就近快速解决小问题,化解小矛盾。去年以来,“养殖户吹哨员”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5起,开展海上治安巡防180余次。
“我们将贻贝养殖桁地进行‘网格化’划分,充分发挥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,将辖区1.68万亩养殖区域划分为10个网格,每个网格物建了6名养殖户吹哨员,配备了3艘治安调解船,制定‘邻里守望’、值班轮守、纠纷先期处置等制度,今年上半年,海上警情同比下降了33.6%,依靠群防群治力量,把群众力量变为我们开展海洋生态警务工作的根基力量。”该所所长王胜杰介绍。